[]
陈群当然不可能知道诸葛瑾内心的全部打算,但他也不得不承认:
只要跟刘备说“这个计划是子瑜先生点头的”,那刘备一定会立刻投入资源去执行。
哪怕诸葛瑾跟他明说“我现在还没想好办法,但我相信几个月后会设计出办法”,刘备也会坚信到时候他一定拿的出办法。
这就是“历史记录”积累的信用之力。
谁让人家出道至今、算无遗策呢。
当下陈群也就没再废话,决定先按照先生的点拨执行下去。
即日就组织起以工代赈的将士家眷们,去射阳泽和运河南段沿岸搞疏浚和圩田,为将来的运河闸门工程打基础,清理规划中的“未来库区”。
送走陈群之后,诸葛瑾这边也没闲着。
一方面他也要亲自动动脑子,把一些前期细节规划一下,帮着略作点拨。
另一方面,此后几日,诸葛瑾也得忙着给弟弟诸葛亮写最后一波重逢前的家书卷轴——相比于他去许昌前送出的那波卷轴,他这次的规划,要更加有的放矢一些。
因为这次他从许都回来后,就收到了诸葛亮给他的回信。
其中有明确汇报自离开徐州逃亡后这两年半里,诸葛亮学问究竟长进到了什么程度,掌握了哪些东西、在荆州结交了哪些人脉、师友。
诸葛瑾这次再指点弟弟,就能针对性补强薄弱,并且更偏向于实操。
而就在诸葛瑾一边指点陈群、一并准备家书的同时,刘备那边后来也找过他一次,
为的是宋家自立门户那,刘备跟糜竺、田豫聊的“接回田豫等人在幽州老家的家眷”一事。
刘备解释说,那他和田豫的谈心很顺利,田豫也暂时收起了回老家奉养长辈的念头。
但对于把家眷接来之事,田豫表达了一些担忧:
如果走6路,太过车马劳顿,家中长辈怕是经受不起折腾。
坐船虽然比车马轻松些,但内6河道不通幽冀,海路又太过风浪颠簸,哪怕是走贴着海岸线的近海航线。
诸葛瑾听了刘备的转述后,觉得这个问题虽然有些麻烦,但也不至于完全无法改良优化。
于是他就顺便建议刘备:不如和田豫、以及其他家眷还在幽州老家的元从袍泽立个赌约,
如果刘备能拿出诚意来,改良糜竺家海船的抗颠簸能力。
哪怕没法完全改良,但只要有进步,那么田豫等人从此就别再提什么回老家养长辈的话了,乖乖尝试把家人接来。
刘备觉得这个约定胜算不小,就去跟田豫等人说了。
田豫等人闻言果然面露难色,但随即想到“主公身为征南将军、一州刺史,尚且能为元从属下接家眷这样的小事付出努力、做出改良,我辈岂能不领情?”
最后,他们也只好暗示着答应:只要刘备努力了,哪怕只是取得一丁点改良,他们也愿意心悦诚服,从此不提家族拖累。
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大家各自展示诚意,然后各退一步的。
刘备姿态摆够了,别人就得领情。
而刘备拿着这个约定,回头跟诸葛瑾说时,诸葛瑾的回复依然是让他耐心,至少等两三个月——
反正现在是寒冬十一月,冬刮的都是北风,也不可能从徐州开船北上幽冀州。
后世那些“漕运改海”的朝代,一般北运的海路粮船,也都得等到农历二月过半、季风顺风时才启航,三月份才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