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接过话头,说道:“自然不能,你可以提意见,但不可以去边境。”
“不去边境,我如何能知道那边的情况到底如何?”苏过反问道。
“你觉得边军虚报军情,我可以奏请宫中下旨,派人过去查看。”苏辙仍不松口,一句话堵死了后路。
苏过调整思路,问道:“为何就不能让我去呢?”
苏轼答道:“不安全,也没必要。”
“当官怎么能怕危险,为朝廷分忧如何能说是没必要?”苏过反驳道。
其实说来说去,不让苏过去西北就一个原因,那里太乱,去了之后不受控制。
二苏对视一眼,觉得争论下去没有意义,反正吏部选派官员,担任过吏部尚书的苏辙是说得上话的,再者作为苏过的父亲,苏轼主动去关心一下儿子的岗位问题也是人之常情。
大宋官场,就是这么一个人情社会,苏氏兄弟丝毫不觉得他们在以权谋私。
兄弟二人也有快两年没见了,便撇开苏过,联床夜话去了。
留下一头雾水的苏过,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说服了二人没有。
苏轼回京的奏报呈上去后,宫里很快便下旨召见,顺便让他带上苏过。
苏过正愁不知道怎么和小皇帝接上头,没想到机会主动找过来了,高兴得龇牙咧嘴的。
苏轼看着自己的傻儿子,说道:“又不是第一次进宫面圣了,兴奋个什么劲。”
“嘿嘿,官家钦点我为探花,我还不曾谢恩,今天正好补上。”苏过笑道。
苏轼点点头,说道:“这倒是,不过宫里这次召你有些奇怪,也没说什么原因,不知道是有何事。”
苏过也在猜想小皇帝是用什么理由说服太皇太后让自己进宫的。
宫中宣召,两人也不好耽搁,第二日天还没亮就出进城了。
苏轼一进京城便觉得压抑,总有一种言官们就在一旁窥探的感觉。
苏过则相反,他越靠近皇城越兴奋,想着去西北的心愿达成就在今日了。
两位圣人照例在偏殿接见的苏轼父子。
问安过后,太皇太后先说道:“卿的眼疾,如今可是全好了?”
苏轼赶紧答道:“臣惶恐,谢娘娘遣医师上门赐药,不过臣这眼疾由来已久,时不时便会复,并无根治之法。”
娘娘叹息道:“老身还是希望卿能留在朝中,官家年轻,正需要卿这样的老臣辅佐。”
苏轼推辞道:“臣老迈多病,在地方也只能勉强维持,京中事务又太过紧要,臣实在是有心无力。”
娘娘又道:“留在京中,重新担任侍读一职,卿意下如何?”
“谢娘娘厚爱,不过眼下侍读、侍讲都已经由德行兼备之人充任,臣还是求一闲职或者外放一州。”苏轼又道。
侍读之位太让人眼红,苏轼自然不愿意。
娘娘又是一声叹息,她想留住苏轼,可苏轼太遭人恨了,言官们一直死咬不放,也令她很难做。
皇权至上,娘娘想保住苏轼自然是可以做到的,但为了一个苏轼,去得罪整个台谏系统,这个代价太大,她也不得不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