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嗯,我也理解您的担心。如果是我,我也觉得杯子碎片是非常危险的。但是,孩子没有我们这些对危险的体验,可能还是需要我们再跟她交流一下这个体验,才能对其中的危险有概念,您说呢?
然后,针对这个时期的孩子,我们也可以随身带一两件有孔洞或细微结构可供研究的玩具,在需要帮孩子转移注意力的时候,就拿出来给孩子。”李欣顺着对方所描述的情况,继续说出自己推荐的应对方法。
听完这段话的勤姐,稍微放松了些,也的确去玩具柜子里找了精细动作练习类的玩具,递给孩子,简短跟她沟通了一下,现的确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到这个方向上去。
然后,她趁孩子不留意,起了一下身,将插座遮挡了起来,然后又坐回镜头前,“我同意你说的。不过我觉得,成年人还要用正面的语言去跟孩子说,比如‘宝宝把手松开,把危险的东西放下来’。
如果老说‘不要捡碎片’,就属于强化孩子的错误。可是我家老人家啊,她所说的慢慢说,就是反复跟孩子说‘不要捡碎片’,‘看妈妈都生气了,我们不捡碎片了好不好?’这些句子!
小李老师啊,你说,我们家是老人家陪孩子多啊!这让我怎么办啊?而且,这种情况的存在,也让我困惑,我怎么判断孩子这个敏感期过好了没?还有这方面需求没?还是,因为老人家这种强化错误的纠正习惯,才让她继续有危险的动作呢?”
李欣:“一般来说,幼儿一个阶段的敏感期需求得到充分满足的人,年龄大些了就会展出新阶段的心理调适或技能练习方式,而不会继续用敏感期时的方式了。”
勤姐:“那家长要是给他纠正危险动作了,他算不算没满足呢?”
李欣:“这就要看你跟他交流的情况呀,如果属于不满足的,那你帮助他避免危险了,就算你尝试转移注意力到结构类似的玩具上去了,他也真的还会对有危险的那个‘真家伙’感兴趣。如果属于已满足的,那往往他研究完这类玩具,就都忘记最初止不住好奇的那个危险对象了,你再稍微提议一下,他也就玩儿别的去了。
所以我前面说的,用替代玩具提供给孩子的思路,就也是这样判断:提供后,孩子接受顺利就好;若接受不顺利,啥都替代不了她最初想要研究的那个对象,她下回见到还是想上手,就说明孩子还是有细微事物探索敏感期没完全过完的情况,可能需要更多科普和更多技巧的探索活动,比如去科技馆参与一些精细实验。”
勤姐虽觉得李欣这段话基本理清了她的思路,但她依然没有听到她最想听的:李欣对老人家的不当操作的评价。于是她露出了“你说得很有道理,但我不是很想听”的表情。
虽然是面部动作很小的神情,但惯于细致观察的李欣,还是看到了,她不禁多问了一句:“不知道我讲清楚了没有,勤姐您觉得呢?”
勤姐看了一眼投入地摆弄那组精细动作练习玩具的孩子,突然起身,拿着镜头走到了另一个房间,然后语气有些僵硬地说:“如果你真心问我的感觉的话,那我也有什么说什么了!
我觉得,你这回虽然部分回答了我的问题,却一直在老人家参与的问题上无视我的感受!但这部分,也是这回咨询中对我来说很重要的部分!……”她一边说,一边情绪起伏剧烈了起来,有些难以组织语言了似的,眼眶一下就红了、不由自主地双眼含泪起来。
这完全出乎李欣的意料,她原本想着,只有1个小时的咨询时间,所以我要先跟家长聊清楚孩子的成长需求才好……但现在眼看闹钟就要响了,她认为没时间解释更多了,就赶紧安抚对方,“这一定是我考虑不周,抱歉抱歉,勤姐,处理老人家参与育儿带来的问题,一定是很不容易的,理解理解……”
但李欣这句话还没完全说完,她手机上此前定好的1小时闹钟就“滴滴滴滴”地响了起来,勤姐显然也听到了,她也没回应李欣,抬手就挂断了视频!
对着瞬间暗掉了的手机屏幕,李欣不禁愣了一会儿。但她还是按流程做完了收尾工作。并在工作记录里提醒自己:回访消息时,修改优化今天咨询总结里的安抚语句,也在回访开篇多写一两句说明情况、安抚勤姐的话。
想着今天下午还是要写稿,李欣便再次在准备上午饭后,就去提醒芝芝兰兰午休,自己也小憩了一会儿。中午十二点半时,李欣就被女儿们的敲门声叫醒了:“妈妈,妈妈,我们饿了,请妈妈陪我们吃午饭,谢谢妈妈!”
李欣揉揉眼,看了一眼手机,现勤姐并没有在自己的咨询总结送成功后,给出任何回复。她便先扣下了手机,起来跟女儿们一起午饭。吃饭快结束时,三个人聊得开心,不免没听到萧雨开门回来的动静。却听到萧雨进门后故意放重了的脚步和他说的话:“啊,我今天都没午休,困得笛立当啷的!”
餐桌边的母女三人,一起扭头看向门口进来的萧雨,在听清楚了他说的话后,又大笑起来。
兰兰:“哈哈哈,爸爸你提溜啥了?还当啷响?”
芝芝:“我觉得不是这个意思,是说特别瞌睡吧!哈哈哈……”
李欣:“好有画面感啊,这个方言词儿,就感觉看到你的四肢都不听使唤了、挂在你身上乱晃的样子!哈哈哈……”
昨日早起、陪娃攀爬,今日早起、高强度出诊半天的萧雨,因为晚上睡得不够早,的确急需午休补觉。他刚才推门进来时,是一脸困到没表情的样子,现在却不禁也跟着笑起来了,“这也好笑?你们呀……哎,这算不算把你们的快乐建立在我的痛苦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