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敌人更是变本加厉,不知用什么手段将手雷扔进营地,让补给车队也未能幸免。
为了应对这种无孔不入的威胁,丹瑞调整了策略,放弃了沿31号公路快速推进的计划,改为缓慢且谨慎的前进模式,并在两翼安排小股部队保持警戒。
虽然这有效降低了被袭的风险,但也拖慢了行军速度,让士兵们精神高度紧绷,疲惫不堪。
四天后,比预期多出了一倍的时间,丹瑞终于带领部队抵达了战火镇,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从这里到曼德勒不过百来公里,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这段路程可能只需要几十分钟的车程;
但在1983年的暹罗,对于丹瑞和他的部队来说,却是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
决定在此稍作休整的同时,丹瑞还设立了一个补给点,存储必要的物资。
尽管原计划中没有这一项,但连日来的袭击让他意识到,即便是短途行军,后勤保障也不容忽视。
为了确保这个重要地点的安全,他留下了一支由坦克和轻步兵组成的防守力量,并配备炮兵支援。
就在一切安顿下来之后,两条消息传来:果敢军联合谢岩部大举南下,占领了马本作为新的据点;
克钦独立军也在行动,攻陷了本羌镇并对提哥亚因构成威胁。
马本的位置变得至关重要,它不仅靠近夏国边境,而且处于三面受敌的状态。
原本被忽视的小镇,现在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对象,ZF军在这里只剩下象征性的驻守。
面对这样的局势,丹瑞感到愤怒与不安交织。
曾经无人问津的马本,如今成为了战略要地,而它的命运将如何演变,谁也无法预测。
当太公当的镍矿被发现后,这片土地迅速成为了争夺的焦点。
马本,一个距离太公当仅40公里的地方,立刻变得关键起来。
如果“民地武”控制了这里,他们就能对太公当构成持续威胁;而若ZF军占上风,则能有效防御来自“民地武”的攻击。
然而,即便丹瑞向来自信满满,他也清楚地知道,除非他的部队能够迅速抵达太公当,彻底清除所有“民地武”,并将防线推进到北方;
否则守住马本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马本的失守在他意料之中,并且他已经为此准备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但是,本羌镇的沦陷却完全不在他的预期内,克钦独立军的突然介入更让他感到棘手。
从地理上看,本羌镇只是克钦高原南端的一个小地方,311号公路贯穿其中,看似并不起眼。
可是现在,它却成了丹瑞心头的一根刺。因为沿着311号公路往南25公里,就是重要的提哥亚因镇,而这里的重点在于一座横跨伊洛瓦底江的桥梁。
这座桥连接着东岸的木亚当和西岸的提哥亚因,再往北20公里就是太公当。
如果克钦独立军进一步行动并掌握了这座桥,那么他们不仅可以加强在太公当的力量,还能沿伊洛瓦底江南下直逼曼德勒。
这对于丹瑞来说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敌人似乎在催促他加快北上的步伐。面对军用地图,丹瑞最终认识到,这是一个明明白白的战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