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出于同伴意识,日怠井警部条件反射地辩驳起来。但其实他自身也察觉到了调查报告里的违和感。
只是,那是一种“再怎么说,忘却侦探也太可疑了吧”的模糊感觉。至于具体哪里奇怪,他也说不上来。
非要说的话,那就是太过刻意。
条件过于充分。
像是在看一部胡编乱造的电影作品。所有地方都太过巧合,甚至让人忍不住吐槽“现实怎么可能有这种事情”。不过,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提出各种质疑,本身也不合常理。
“至于哪里矛盾,打个比方。”
今日子小姐回答了日怠井警部的问题。
“既然那栋宅邸戒备如此森严,我这种盗窃犯怎么可能进得去?”
“这个——可是……”
说得好像有道理?
报告里确实把“戒备森严”的要素作为“没有其他可疑人士出入”的佐证,但目前并没有说明今日子小姐如何避开巡警的耳目潜入宅邸。
或许是还没来得及整理,又或许是案发当时,她已经身处宅邸内,所以觉得“如何潜入”并不重要吗?
“可能看我是名侦探,觉得我自有办法潜入吧。但如果是这样,那这粗陋的作案手段未免也太不符合名侦探的身份了吧?”
今日子小姐的观点简单粗暴,日怠井警部只能点头附和。她的论据基本一样——但今日子小姐在事发现场被“发现”是不争的事实,从这点来看,中杉警部补的推论也算合
理。
话说回来,既然忘却侦探能有本事堂而皇之地打入警署内部,那避开巡警的耳目潜入宅邸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说到‘发现’,据说案件的第一目击者管原女士是宅邸的用人?那我可以理解为她不是保镖,也不是保安,而是类似女仆的角色吗?”
“没错,被害人十木本先生称呼她为‘阿娘’,而那个女用人则称呼十木本先生为‘少爷’。”
“简直就是画里才有的富豪。”
今日子小姐的笑容变得有些僵硬。也难怪,一个四十多岁的壮年男子在家被人称作“少爷”,外人难免会多想吧。
“管原女士多大年纪了?报告里并没有写。莫非可爱刑警觉得问女士年龄不礼貌,所以就没打听吗?”
“欸?没写吗?”
所以今日子小姐才会用“女仆”来形容她吗?
其实只是单纯地疏忽了,并不是害怕冒犯。
“我接手的时候,只听说第一目击者是位‘阿娘’,报告里没有提及的部分我也不是很清楚……不过,她应该年纪比较大了。怎么了,这个很重要吗?”
“‘怀疑第一目击者’是铁则。我也不想去怀疑一位老人,但她也有可能看错或者误会。”
并非从犯人的角度,而是从目击者的角度怀疑吗?但是,根据“可爱刑警”的描述,那位管原女士虽年事已高,但并没有打算退休。
“是‘在少爷变得懂事之前,阿娘没办法安心退休’的意思
吗?”
虽然有点调侃的意味,但也总结得八九不离十吧。至少,不能因为是老人的证言,就判定为不可信。
“也是呢,‘老人、孩子的证言绝对可信’,这也是推理的铁则。”
“听你这么说,倒有点讽刺的意味。”
明明这种讽刺与推理背道而驰。而且,就像日怠井警部之前反驳的那样,如果刻板地遵从“刑警写的报告有漏洞”这条铁则,那今后招呼都没法打了。
“当然,我并没有要挑毛病的意思。如果换成是我,我也会这样写报告——虽然忘却侦探从来不会写报告,但是,应该差不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