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

笔趣小说>孙子兵法十三篇 > 第二篇 作战篇(第1页)

第二篇 作战篇(第1页)

原著载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白话精读】

行军打仗的一般规律是,动用轻便的车一千辆,重型的车一千辆,士兵十万人,并且还应保证粮草的充足。这些因素考虑周全之后,十万大军才能出征。如果率领十万大军外出作战,最重要的是快速。因为战争拖得太久,会让士兵感到疲惫,影响军心,最终会导致战争的失败。另外,如果军队长时间在外作战,会导致国力空虚,到时候其他敌人就会乘虚而入,国家便危险了。所以,带兵打仗,即使再愚蠢的将领也知道行军要快。善于用兵的人,他们不仅只从本国获取战争所需的物资,还能从敌国那里获得。这样便减少了本国的战争开销,保证国库的充实。但即便如此,战争也应速战速决,不应拖沓。懂得用兵的君王或将领对此应有深刻的体会。

【经典战例】

拓跋焘的兵贵神速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过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动荡的时期。当时中国的南方由东晋王朝统治,而北方则被鲜卑、匈奴、羌、羯等少数民族瓜分。各个政权各自为政,各不相让,大大小小的战争时有发生,大夏与北魏便是其中的两个。北魏率先接受了汉民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及文化,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因此国力迅速强大了起来。日益强大的国力让北魏统治者梦想着统一中国。公元427年北魏为统一北方便向大夏国开战。北魏的统治者乃是鲜卑族的拓跋焘。他对《孙子兵法》中提到的“兵贵神速”的思想有深刻的见解。在攻打统万城时,很好地指挥了战斗,避免陷入持久的战争中。拓跋焘到底如何兵贵神速?故事还得慢慢说来。

大夏国建立于公元407年。当时,中国的北方地区有南燕、北燕、后燕、北凉、后秦、北魏等多个独立的割据政权。大夏国的国君赫连勃勃,是匈奴族人。在建立大夏国之前,赫连勃勃曾投靠后秦,并顺利获得了后秦骁骑将军一职。随后,后秦的高官没弈干(鲜卑族人的名字)将女儿嫁给了赫连勃勃。而心狠手辣的赫连勃勃后来竟然杀害了自己的岳父并将岳父的领地及手下的士兵归为己有,一时间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接下来,赫连勃勃不断地吞占后秦的国土。不久之后,东晋的刘裕率军灭了后秦。赫连勃勃又乘机夺取了长安。由于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支撑,赫连勃勃政权较北方其他政权相对稳固。因此,赫连勃勃成了北魏拓跋焘一统北方的最大障碍。

话说赫连勃勃进一步将自己的势力范围扩大,并决定定都统万城(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地区)。随后,赫连勃勃颁下圣旨,调集十万人民去修筑统万城。他下令工人只能用蒸熟的泥土来筑造城墙。城墙筑成后,他就用铁锥来刺。如果铁锥能刺进去一寸的长度,他便下令将筑墙的工人杀掉。在这种恐怖的高压之下,工人筑造出来的城墙十分坚固。整个统万城就像个坚不可摧的铁桶。赫连勃勃就是想利用这牢固的城池来抵抗外敌的侵略,以达到长久统治的目的。

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氏建立了北魏政权。那时候,后燕是黄河流域地区最为强盛的国家。北魏建立之初完全处于后燕的统治之下。通过多次的作战,北魏渐渐削弱了后燕的国力,并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北魏的统治者不仅关注军事训练还关心农业生产,尽力保持其统治地区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并努力吸收汉族地区先进的文化知识与生产知识。同时,北魏统治者对汉族知识分子非但不排斥还重用他们。有了这些良好的基础之后,北魏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北方一个非常强大的政权。公元396年,后燕的重要城镇常山、中山、信都、晋阳等地方纷纷被北魏攻下。这给了后燕以毁灭性的打击。果然,不久之后,后燕便灭亡了。初步的战争取得了胜利,北魏统治者进一步推行他统一中国北方的计划。约三十年之后,大夏国君主赫连勃勃因病去世,他的几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内斗了起来。最后,赫连昌登上了王位。但此时,大夏国内部的矛盾已经十分严重,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北魏统治者拓跋焘见机会来了,便发动了一场消灭大夏国的战争。内忧外患的大夏国到底还能支撑多久?请看下文。

公元426年9月,拓跋焘命大将奚斤率兵五万攻击大夏国的薄坂(今山西省永济西部地区),随后进攻关中、长安等地。而拓跋焘则亲自率两万骑兵偷偷渡过黄河准备偷袭大夏国的都城统万城。赫连昌亲自率军迎战拓跋焘。两军在统万城前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双方士兵都死伤无数,尸横遍野。最终,赫连昌不敌拓跋焘,率军退入了统万城内。拓跋焘也不恋战,抢了十万余头牛便退回了北魏。不久,北魏大将奚斤成功攻下了长安。赫连昌随即命弟弟赫连定率军两万南下,准备夺回长安城。结果,奚斤与赫连定两方在长安城互相牵制,难分胜负。北魏君主拓跋焘见时机已到,便率领十万大军再次奔袭统万城。拓跋焘知道统万城易守难攻,便将部队分成了三部分,并派骑兵部分攻打统万城。当时,拓跋焘的手下都反对此种做法,认为统万城非常坚固,应当派多一点兵力去攻打而不是让那些骑兵去白白送死。拓跋焘指出,攻城是战争中的下策,况且北魏军队长途奔袭,粮草也不足以支持长期的战争。原来,拓跋焘是想用骑兵引出统万城中的大夏军队,然后再歼灭他们。

随后,北魏军队到达了统万城。拓跋焘将大部分军队都隐藏在深山老林中,等待大夏军队上当。但是赫连昌就是不肯出来迎战,更不要说出来追击了。正当此时,赫连昌手下的一位将军投靠了拓跋焘。他向拓跋焘透露,赫连昌是在等待赫连定的军队回朝,然后来个里应外合,一举消灭北魏军队。所以此时赫连昌才会坚守不应战。恰好此时,北魏军营中有一名犯罪的士兵逃到了大夏军中。这位士兵告诉赫连昌,北魏军中粮草已经消耗完了,重装步兵在后面,还赶不过来,可以出城先打败这些骑兵。赫连昌非常相信这位士兵所说的话。随后,赫连昌亲自率三万军队出城迎战。拓跋焘见赫连昌出城,心中大喜。北魏军队假装败退,赫连昌果然中计,率军追击。拓跋焘一边正面迎击赫连昌,一边部分骑兵绕到赫连昌身后,截断他的退路。这次战争规模不是很大,但是战斗场面却十分惨烈。北魏拓跋焘在战争中身中数箭,依然坚持杀敌,双方打得尘土飞扬,日月无光,士兵的尸体与马匹的尸体堆得到处都是。最终,赫连昌战败,率残存的士兵逃到了上圭(今甘肃天水市地区)。赫连定听说统万城失守,也顾不上攻打长安城了,急忙逃到了上圭。不久,拓跋焘率军进攻上圭,大夏国彻底灭亡。

统万城之战对北魏的意义非常之大,消灭了北方的劲敌大夏,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另外,通过统万城之战可以看出,《孙子兵法》中的战争思想与谋略不但在汉族将领中受到推崇甚至在少数民族将领中也受到青睐。拓跋焘对长途奔袭的害处的认识,及对攻坚战的利弊的陈述,无一不是出自孙子的战争思想。

晋楚城濮之战

这是一场中国古代著名的诱敌深入,以弱胜强的战役。战争打得天昏地暗,场面十分惨烈。这就是公元前623年,晋国与楚国在城濮的战争。这场战争爆发之初,楚国的实力明显比晋国强。另外,楚国的盟国众多,势力非常强大。战争的导火索便是楚国进攻宋国,而宋国向晋国求救。宋国的地理位置与晋国并不靠近,晋国要救宋国就必须向楚国的盟国曹国及卫国借道。这种形势对晋国非常不利。实力弱小的晋国到底能不能战胜楚国呢?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春秋时期,楚国地处江汉,控制着西南及东南面许多小国家及各个小部落。楚国在楚文王时候就已经将势力渗入到了黄河流域,占领了其中的许多城镇,并且将蔡国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齐国在楚成王时期迅速崛起。随后,楚国再也难以向北面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了,因为齐桓公在那时已经称霸中原了。一直等到齐桓公去世,齐国发生了暴乱,楚国才趁着这个机会,快速将自己的势力扩大到了黄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并将鲁国、曹国、陈国、郑国等比较小的国家变成了自己的附属国。公元前638年楚国与宋国打了一场仗,名叫泓水之战。此战以楚国胜利而告终。随后,楚国的国土面积迅速向中原地区扩张,梦想着成为称霸一时的大国。正在楚国做着大国的美梦时,晋国(在今天山西的西南部)也非常迅速地发展了起来。特别是公元前636年,晋国太子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结束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回到了晋国。随后,重耳顺利地做上了晋国的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登基之后,对内加强政治改革,重用贤能忠臣;对外施行灵活多变的外交政策,联合秦国。这一系列措施使得晋国国力在短时间内迅速强大了起来。

话说晋文公登基的那一年,周襄王的兄弟及叔叔勾结外敌把周襄王的王位夺了过去。晋文公敏锐地察觉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于是他率军平定了周王朝的内乱,并亲自护送周襄王回到了国都。周襄王为了奖赏晋文公的忠诚便将温(今河南温县西部地区),原(今河南济源西北部地区)等地方赏赐给晋文公。这两个地方对日后晋文公称霸中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随后,晋文公迅速派心腹大臣赵衰与狐溱分别出任这两个地方的地方官。因为晋文公搭救了周天子,获得了赞誉,在天下诸侯中的地位也大为提高。楚国对日益强盛的晋国非常不满并不安,想方设法要阻止晋国向南发展。但是,晋国如果想称霸中原就必须向南扩大自己的国土。所以,晋楚两国的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且说公元前643年,鲁国同卫国结盟。齐国国君认为鲁国这是图谋不轨,便几次进攻鲁国。鲁国是小国,只能向楚国求助。而宋国自泓水之战被楚国击败之后也怀恨在心,不甘心屈服在楚国之下,便去投靠了晋国。这使得晋国的势力更加强大。楚国更想出兵攻打齐国和宋国,一来可以保住鲁国,巩固自己的势力;二来可以阻止晋国向南发展。与此同时,晋国也想借着搭救宋国的名号,出兵中原。如此一来,晋楚两国的一场大战就在所难免了。

公元前633年冬天,在楚成王的率领之下,楚国、郑国、陈国、蔡国等众多国家一同攻打宋国,最终将宋国的国都商丘团团围住。宋国国君派大臣公孙固火速赶往晋国请求援助。晋文公立即召集文武大臣上朝商议此事。晋国大臣先轸坚决劝晋文公出兵解救宋国。因为这样既能够帮助晋文公称霸中原,又能够报答当日流亡之时,宋国对其的帮助。但是,如果率军前去相助宋国,必须要经过曹国和卫国。而这两个国家是楚国的附属国。况且,楚国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如果与之正面交锋,晋国没有必胜的把握。此时,大臣狐偃综合了各方面的因素后,建议晋文公先攻打曹卫两国。这样楚国必定会分兵去支援这两个国家。如此一来,宋国的危机便自然解除了。晋文公果断地采纳了这个建议。但是,晋国最大的敌人还是楚国。晋文公在战前考虑到了这点,于是他按照攻打大国的规模,将军队扩充了好几倍,并让一批非常优秀的将军来统领军队。所有的战前准备都做好之后,公元前632年1月,晋文公迅速把大军调集到卫国的边境,借口说当年流亡之时,曹国国君侮辱过自己,现在要攻打曹国报仇,要从卫国经过。这个要求遭到了卫国的拒绝。此时,晋文公并没有立即攻打卫国,而是将大军调走,绕了过去,然后再出其不意地直杀入卫国。卫国军队此时完全没有抵抗的能力。很快,晋国便占领了卫国的国都,随后占领了整个卫国。接着,晋文公又率大军攻打曹国,两个月之后便占领了曹国,并俘虏了曹国国君。但是,楚成王并没有分兵来救这两个小国而是继续攻击宋国。此时,宋国国君又派人前来向晋文公求救。晋文公对此也十分为难。如果他不出兵支援,宋国必定会投降楚国,晋国便失去了称霸中原的跳板;如果他出兵又没有绝对的把握可以战胜楚国,况且,当日流亡之时,楚国国君还曾帮助过自己。晋文公左右为难之时,大臣先轸考虑到其中的各种利害关系后,便献了一计。那就是,让宋国国君派人给秦国与齐国送礼,并让这两个国家去请求楚国撤军,而晋国则将曹卫两国的部分地区让给宋国;楚国见宋国侵占了这两个国家的土地必定会拒绝秦国与齐国的调和,这样就会激怒齐秦两国。到时候,这两个大国肯定会与晋国一起攻打楚国。这样晋国打败楚国的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随后,楚国果然拒绝了齐、秦两国的调解。这两个国家不久便与晋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楚成王得知这三个国家结盟,觉得大事不妙,便下令前线的军队退回楚国的申地,防止秦国突袭后方。与此同时,在宋国与齐国作战的楚国军队也接到了楚成王撤军的命令。但是率军在齐国作战的统领子玉认为楚成王不应该避开晋国。子玉指出,当日晋文公流亡之时,楚成王曾帮助过他,今日晋文公前来进犯那是忘恩负义的做法。楚成王则提出,晋文公在外流亡多年,历尽了磨难才当上国君,现在晋国国力强盛,这是上天给他的恩赐,我们是无法打赢他的。但是,子玉还是不服气,决心要与晋文公打一仗,并请求楚成王加派兵力。楚成王见子玉忠心为国,不忍心拒绝他的要求,便勉强答应了他的请求,但只派出了少量的兵力前去支援。随后,子玉代替楚成王,统领陈国、蔡国、许国、郑国等诸侯的军队,日夜赶路,直奔向晋国军队。不久,子玉便与晋国的军队相遇。子玉故意派出大臣宛春向晋文公提出和谈的条件:晋国军队撤出曹、卫两国而楚国则停止攻击宋国。晋国大臣先轸则向晋文公献出一计:让曹、卫两国答应解除与楚国的盟约,然后再从这两国撤军,并扣押楚国的使臣,以此来激怒子玉。子玉派出使者来和谈就是为了找到出战的借口,他得知使臣被扣押,盟国背叛之后,便恼羞成怒,急匆匆地率大军进攻晋军。楚军来势汹汹,非常勇猛。晋文公随即下令晋军撤退,避开楚军的锋芒。晋国的许多将领对晋文公这一举动非常不解。晋文公便指出,当日流亡经过楚国之时,楚成王曾帮助过自己,并且他答应过楚成王,如果日后晋、楚两国交战,晋军要先退避三舍。此时,晋国的军队已退入了卫国的城濮地区。这个地方不仅离晋国比较近,方便调兵增援、补给,还方便与齐、秦两个国家的军队会合。所以晋文公此举看似向楚国示弱,其实是为自己争取了战争的有利条件。

不久之后,齐、秦、宋三国的军队陆续来到了城濮与晋军会合。晋文公亲自去视察了各国的军队并觉得此次可以打败楚国。与此同时,子玉率大军追到了城濮,并选了一处有利的地方安营扎寨,随即派人向晋文公下战书。晋文公提出自己不敢忘记当日楚成王的帮助,所以退到了城濮;但子玉既然不领情反而苦苦相逼,那只好开战了。于是,双方约定了开战的时间。公元前632年4月4日,晋、楚两国在城濮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战斗。晋文公观察了楚军的阵型,认为楚军中间比较强大而两翼相对较弱,便下令军队重点进攻楚军的两翼。晋国将军胥臣让战马披上虎皮,突然间对楚军的右翼发起攻击,骄傲自大的子玉哪里会想到这点。楚军在惊慌失措中逃跑,右翼就这样溃败了。与此同时,晋国将军狐毛火速进攻楚军的左翼,并假装失败而逃。他事先让士兵在战车后面绑了许多树枝,弄得尘土飞扬,遮天蔽日。子玉见到这种情况,以为晋国已经溃不成军了,于是下令楚军左翼追上前去。晋国大臣先轸见楚军上当了,便下令攻击前来追赶的楚军。此时,狐毛突然掉头迎击楚军。楚军手忙脚乱,被打得一塌糊涂,许多士兵掉下马被踩死,惨叫声惊天动地。子玉见左右两翼都失败了,便急忙下令撤军,退出了城濮。城濮之战至此结束,晋国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城濮之战奠定了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基础,晋国从此登上了春秋霸主的宝座,此战意义非凡。此战的胜利要归功于晋文公在战争之初冷静客观地制定出了战争的方针策略,并非常准确地预见了战争形势的发展。

官渡之战

三国时期的曹操是乱世的奸雄,他凭着自己的计谋和能力从一个小小的官吏做到了汉朝的丞相。而官渡之战乃是曹操人生的重要转折点。那么,官渡之战到底是曹操与谁展开的战争呢?这场战争到底谁取得了胜利呢?

话说东汉末年爆发了规模非常的黄巾农民起义。这场起义虽然被镇压了下去。但是,那些率军镇压起义的军阀开始独揽军事大权,不听皇帝的号令,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后来,董卓抓了汉献帝,放火烧了洛阳城。接着,曹操将汉献帝从董卓手中救出,并定都许昌。公元199年(建安四年)6月,大军阀袁绍率十万精兵,战马万匹,准备南下攻打许昌。袁绍攻打许昌的目的是为了击败曹操,然后自己当皇帝。此时,在是否攻打许昌这个军事决策上,袁绍的手下有三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认为不能出兵,因为连年的战争让天下百姓十分痛苦;有人觉得应该立即攻打;剩下一部分人劝袁绍准备好了再打,因为连年的战争军费开支太大,士兵也非常困乏,应该先复兴农业,休整军队。显然,后一种做法是比较稳妥的,但是急着想当皇帝的袁绍根本不想再等了,于是决定立即出兵,直奔许昌。

不久,袁绍要出兵攻打许昌的消息传到了曹操耳中。曹操的手下几乎都认为袁绍的军事实力非常强大,千万不可与他交战。但是曹操对袁绍非常了解,一直都觉得袁绍这个人没有胆识谋略、优柔寡断又尖酸刻薄。曹操还笑着对手下说,袁绍那广阔的土地及丰富的粮食迟早是自己的。曹操根据自己对袁绍的了解并进行缜密的分析之后,决定用手下的几万军队来抗击袁绍。为了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接下来,曹操做了充分的准备。这年的八月,曹操亲自率军前往琅邪(今山东临沂北部地区),随后又攻占了领齐(今山东临淄地区)和北海(今山东昌乐西部地区)等地。曹操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牵制住袁绍的一部分兵力,并且巩固许昌防线,以防袁绍军队从东南面偷袭。随后曹操派人暗中拉拢周边的军阀,并将主力部队派到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部地区)迎接袁绍的正面进攻。正当曹操准备迎战袁绍之时,刘备率兵攻打曹操。刘备军队很快便占领了下邳,附近的许多军阀都开始依附刘备。这使得刘备的军事实力一下子增强了许多。与此同时,刘备还打算与袁绍结盟,一同对抗曹操。曹操得知这些消息之后,认为如果此时不攻打刘备,日后必成祸患。但是,曹操的手下都认为,此时曹操的头号敌人应该是袁绍,况且这时去攻打刘备,袁绍很可能会从后方偷袭。而曹操的谋士郭嘉则非常赞成曹操去攻打刘备,指出袁绍生性多疑,优柔寡断,必定不会率军前来偷袭。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1月,曹操亲自率军向东攻打刘备。刘军的兵力本来就不如曹操强大,再加上又分散在徐州和沛县等几个城。结果,刘备轻易地就被击败了,非常狼狈地逃往河北投靠袁绍。而关羽因为要保护嫂子,被迫投降了曹操。话说曹操攻打刘备之时,袁绍果然按兵不动,没有去偷袭许昌。但是,袁绍的谋士田丰强烈建议袁绍此时攻打许昌。而袁绍竟然以儿子生病为理由拒绝了田丰的建议。田丰气得直咬牙,但也毫无办法。等到曹操返回官渡之后,袁绍才决定偷袭许昌。此时,田丰又出来反对袁绍的决定,认为时机还未成熟,袁绍应该屯兵屯粮,并分兵骚扰曹操,让他手忙脚乱。袁绍这次又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执意要攻打许昌。田丰大骂袁绍无知,结果被关进了牢房。随后,袁绍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地名),目的在于夺取黄河的据点,为主力军队渡河做准备。曹操接到消息,亲自率军前往白马支援。行军途中,谋士荀彧向曹操献上了一计。那就是,让曹操先率兵到延津,并假装要渡河攻击袁绍的后方,袁绍必定会派兵前来阻挡;到那时在派出轻骑兵赶往东郡攻击袁军。曹操采纳了荀彧的计策,袁绍果然派兵到了延津。此时,曹操令张辽和关羽火速赶往白马。张辽、关羽二人快到达白马时,颜良才发现,急匆匆地率军前来迎战。关羽勇猛无敌,孤身一人冲入颜良的大军之中,颜良的军队被杀得措手不及。在慌乱之中,关羽一刀砍下了颜良的脑袋。曹操得知白马的袁军被击败,心中大喜。随后,袁绍下令刘备与文丑率兵去延津追赶曹操。当时,曹操身边只有大约六百个骑兵。而袁绍追兵的数量大约是六千。此时,曹操并不慌张,随即下令士兵将重型的兵器、粮草等丢在路旁引诱追兵。那些追兵赶到时看到路边的兵器及粮草果然疯抢了起来。此时,暗中埋伏在周边的曹操立即命士兵们发攻击。结果,那些追兵被打得落花流水,袁绍的大将文丑也被杀了。曹操顺利返回了官渡。

袁绍在战争的初期虽然失利了,但是实力依然雄厚。这年七月,袁绍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部地区),准备要攻打许昌。此时,袁绍的谋士沮授劝袁绍不必急着进军许昌,应该跟曹军打持久战,拖垮曹军。但是袁绍根本就听不进去。八月,袁绍的主力军队逼近了官渡,并在沙滩上安营扎寨,营寨长数十里。曹操也扎下军营,与袁绍军营相对。不久,袁军筑起了高墙,并在墙内向曹操军营射箭。曹军随即反击,用投石车破了袁军的高墙。随后,袁军又开始挖地道攻击曹军。曹军则在军营周围挖下长长的水沟来抗击敌军的进攻。转眼间,双方对峙已经有三个月了。在此过程中,曹军的处境非常艰苦。首先是战争拖得太久了,前线的粮草匮乏,士卒疲惫,士气低落;其次是袁绍派刘备到官渡以外的地方作战,并招降了曹操的许多手下。面对如此困境,曹操有了撤军的打算。正在这时,荀彧出来反对。荀彧指出,此时双方将士都非常疲惫,无论哪一方先撤军都会被另一方攻击,后果不堪设想。最后,曹操还是听从了荀彧的意见,决定坚守下去,等待时机。不久之后,曹操派兵袭击袁绍的运粮军队,并烧毁了数千辆车,这加重了袁军的困境。这年的十月,袁绍又派人去押送粮草。此次,袁绍怕曹操再来偷袭便派出约一万兵力护送粮草。最终,袁军的粮草囤积在离官渡大概四十里的故市和乌巢。沮授建议袁绍派一支军队在这两个地方的中间守着,以防曹军来偷袭。袁绍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随后,谋士许攸劝袁绍派一支精兵去偷袭许昌,因为曹操的主力在官渡,此时许昌的兵力一定非常空虚。袁绍依然没有同意。正当此时,许攸的家属犯法被袁绍扣押了起来。许攸非常生气,投靠了曹操。听说许攸来了,曹操立刻跑出军营迎接,匆忙之中居然忘了穿鞋。许攸看到后,非常感激,随即向曹操献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让曹操派兵将袁绍囤积在故市和乌巢两地的粮草烧掉,如此一来,袁军必定大乱,不出三日便会溃不成军。曹操听完后大喜,毫不犹豫地采纳了许攸的计策。当天夜里,他留下曹洪等将领守住军营,亲自率领五千精兵,抄小路,赶往乌巢,成功地烧掉了袁军的粮草。袁绍得知曹操率军烧了乌巢的粮草,并没有派兵去乌巢抢救,而是想着攻破官渡的曹营,让曹操无路可退。但是曹操的军营非常牢固,迟迟攻打不下。不久,粮草被烧的消息传到了前线,袁绍军队军心动摇,很快便瓦解了。此时,曹军乘势出兵,火速打败了袁军。袁绍带着儿子及八百骑兵逃回了河北。至此,官渡之战结束了。此战曹操歼灭了袁绍军队七万多人。这是一次对袁绍与曹操双方军事力量起着决定性转变的战斗,为曹操最终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