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

笔趣小说>远山呼唤歌词 > 第四十五章 卷二(第1页)

第四十五章 卷二(第1页)

终于到了村子边,举目一看,这是公路边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堡子,顺着脚步,她来到就近一户人家的门口,院子里几个人不知在忙什么?她站在大门边问了一句:“我进去喝点水行不?太渴了!”“那进来喝吧,咱家里死人了。”一个老头说。

之琴一看,是几个木匠拿着锯,刨子斧子什么的正在打棺材。

“什么人死啦?”她问其中一人。

“是我二嫂,她生孩子后大流血人就不行了,这不打棺材呢。”之琴听后立刻走进屋里,一个中年男人问道:“你是谁?没见过?”“我是路过的,想喝点水,听说一个产妇死了,我是个产科大夫,能让我看看死者吗?”

“大夫有啥用啊?她都没气啦!”

之琴随他来到东屋,在一个搭起的木板上停着死者,她掀开被单,死者面色苍白,手足冰凉。她放下药箱产包,用手仔细地按死者的脉搏,然后又按颈动脉,最后扒开眼皮仔细地看了看眼珠,她并没有出现猫眼,而且还有极其微弱的心跳,她立刻打开药箱拿出听诊器仔细地在死者的心脏处听,“咚,咚,咚。。。。。。”

“还有心跳!这人没死!赶紧喂一点糖水,什么糖水都行,马上把她抬到炕上,要盖上被,炕要热乎才行。”

“没死?啊?没死!”死者的丈夫大喊大叫着,院里的人全涌了进来,之琴一说,大家七手八脚把死者抬回到炕上,烧火的,盖被的,大家全都惊呆了。

“这个过路的大夫要是没来,这活人就给埋啦!真是捡条命呀!”大家瞪圆了眼睛都乐了起来,死者的丈夫泪流满面,“谢谢啦!谢谢啦大夫!”他对着之琴双手直作揖。

大家又看之琴给死者注射了一支药,然后收好针,把被子给她盖好,在大家帮助下给她稍稍侧卧一下,然后把一条毛巾垫在下颌,之琴用小勺一点点把糖水喂进她口中,一勺勺很有耐心地喂着,一碗热糖水就这样喂完了,时间不长,围看的人越来越多,把门都挤满了,男女老少探着头都要看看,之琴告知,不要大声说话,不要打扰。

这时一个老太太抱着婴儿来了,大伙把门让开,“秀华呀!你没死呀!老天有眼那!多亏这大夫把你救了!这孩子可有妈啦!”她大声叫着迈进了门槛,把裹着的婴儿放在了炕上。这时小婴儿忽然叫了起来,“啊!啊···啊”之琴始终在旁观查产妇的状况,这时,只见她眼皮微微动了动,小婴儿不停地啼哭,婆婆只好把他抱了起来,立刻,屋子里鸦雀无声,这时一双眼睛睁开了。

“她睁眼睛了,睁开啦!”之琴大声说着,婆婆抱着孩子仔细看着儿媳的脸,站在一边的丈夫更是泣不成声。冲好第二碗糖水后,之琴继续喂她,围观的人渐渐退去了。之琴嘱咐她家人要给她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多吃些鱼肉蛋汤什么的,加强自身营养,丢失的血会一点点补回来,多喝些糖水,她慢慢会恢复好。她是因为失血过多休克了,没有死。

家里人千恩万谢把之琴送出老远,她这才知道这个小村叫胡家堡,离公社还有二十里地呢。

午后,太阳歪西了,更热更晒了,之琴继续赶路,4点多了,她终于回到了医院。把这几天的奇闻经历有滋有味地汇报给了朴院长,大家围坐一起,听得眉飞色舞,朴院长赞许地说:“高骂斯咪哒,高骂斯咪哒,真是辛苦你啦!”

几天后,从外公社调来一位内科大夫,31岁的王敏芳。她有一个四岁的女儿,丈夫几年前因病去世了,她孤身带着女儿生活。小小医院里显得更挤更热闹了。

自从妈妈走后,孩子们的生活照常,每天上学放学。晚饭后杨策杨威便用小棍赶着三只鸭子到河边草地去吃草籽。九月的草籽遍地,三只鸭子渐渐长大,每晚饱餐后,它们的素子鼓了起来,显得又大又沉,回家的路上它们呱呱直叫,这是吃饱了高兴的,又出来散步了,胖嘟嘟得站一排,跩来跩去的向家走去。

自从升入初三,杨迈学习很努力,明年就要考高中了,每晚学习到很晚才吹灯。第二天晨起,鼻孔四周黑黑的,这是油灯熏的,早上起来,一定要把鼻孔洗干净。

开学第三周,学校为了配合爱国主义教育,特别请来了抗美援朝英雄一等功臣赵宏宝来学校作报告,全校师生坐在大礼堂里,聚精会神地听这位老英雄讲述朝鲜战争的惨烈场面:“我军战士奋勇杀敌,为了攻下一场战役,战士们得在隐蔽的草丛中趴几个小时,蚊虫叮咬渴了饿了都不在话下,只要冲锋号一响,战士们便一跃而起冲向山头。美军的大炮狂轰滥炸,可战士们早已生死渡外,直奔山头,看着倒下的战友,活着的战士更勇猛直前。为了争夺一个山头,打红了眼的战士们就和美国佬肉搏,厮杀起来,直到最后胜利。志愿军战士们全住在地下掩体里,生活极其艰苦。

美国佬的飞机几乎天天来轰炸,经常把掩体炸坏,有时还扔燃烧弹,把一片树木,草地烧得精光。有一次又和美军交锋,敌机在空中投弹,我们志愿军又有死伤,不等我们跑进掩体,敌机又来了,我们恨透了美国飞机,就在我们稍作休息时,一驾敌机又来了,凭着它的空中优势,它飞得很低,我们几乎能看见坐在驾驶舱里的飞行员,我一怒之下冲出掩体,找准位置对着这驾飞机就是一梭子子弹,没想到竟打中了这驾飞机,他想拉高飞机,可是没飞多高,便从空中冒着烟掉了下来,然后便是一声爆炸,我们这些战士都高兴得跳起来!没想到我用三八大盖枪就把敌机给打了下来,最后总部给我立了一等功。”

讲到这时,全体师生爆出雷鸣般的掌声!他胸前挂着一串军功章,此时显得更加闪闪光。

自从新学期开始后,学校要组织很多活动,什么跳远比赛,篮球比赛,美术作品展览。这一周周末进行的是语文教研组的文学讲座,同学们是自愿参加,不论年级。

杨迈自然少不下,本身是语文科代表。爱好文学的同学们都是积极参加,讲座设在圆形餐厅,同学们都搬好椅子围坐一圈,几乎占满了整个大厅,今天是第一讲,由陈子清老师主讲,题目是“诗歌的创作”,陈老师个子很矮,戴着厚厚的眼镜,有棱角的厚嘴唇讲起话来显得很斯文,他梳着小分头,站在小黑板前,一看就是书生气十足的知识分子。

他清了一下嗓子,抬腕看了一下表,礼堂立刻静了下来,他操着江西口音的东北话开始讲课:今天来的同学们一定都是爱好文学的,我们这个讲座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同学们爱好文学喜欢文学,提高写作能力,从小就打好文学基础,作为一个学生,我们不仅要把作文写好,将来长大了,还要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文学的样式很多,诗歌就是其中的一种文学体裁,几乎每个人从小到大最先接触的文学就是诗歌,从古代的《三字经》《诗经》唐诗宋词等等,到现代的新诗,人们都离不开诗歌。

有人说,诗歌是文学道路上的第一扇大门,为什么呢?因为诗歌是语言的精华,是智慧的结晶,是生活的凝炼。它反映了社会生活,再现了社会风貌,饱含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高尔基说:“诗是心的歌”,能从生活中现问题,提炼生活素材,作者的思想中便会产生诗的浪花,有了生活的真情实感,如果用诗的语言来表达,这就是诗歌。杜甫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诗的灵魂是思想,诗人要有想象的翅膀,没有想象就写不出诗来。诗的语言要含蓄精炼,意境无穷,用词鲜明,准确,生动。

写诗要有灵感,构思要巧妙。别林斯基说:“真正的诗人是情不自禁的,或者是怀着痛苦去燃烧自己,并燃烧着别人,诗人的全部工作便于此,没有激情,就没有诗”。

要想写好诗,一是多读文学作品,博览群书,积累知识。二是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平时要多学民间俗语,谚语。

诗有好多种,咏物,诵景的,讽刺诗,儿童诗,抒情诗,叙事诗等等,还有一种顺口溜,叫打油诗。相传,在唐朝时,有个姓张的卖油者,每天挑担走街串巷,风里来雨里去。冬日的一天,他挑着油担来到一个村庄,天空阴沉,忽降大雪,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一时间天地难分,景物全被厚雪覆盖,他挑着担子踩着雪,望着眼前的雪景,他随口便吟道:“天下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变白狗,白狗身上肿。”老百姓都认识这个张打油,他不仅会卖油,还总喜欢说些顺口溜,后来人们把这种逗趣的顺口溜称为打油诗。同学们听后笑声一片,个个在重复着诗句,一时间,整个餐厅都沸腾了!

九月末,秋收的时候到了。生产队的社员们开镰收割,平地山坡到处是劳动的身影。农中的学生们上午上课,下午帮镇上的生产队收割,杨策每天下午都带着爸爸给磨好的镰刀到学校集合,到某个生产队割玉米,或是高粱。

到了礼拜日,孩子们更忙,杨迈除了洗衣服,推磨做饭,还得起地瓜,割完一片秧子拽出去就开始刨,刨地瓜是很累的,每刨一垵,他们都带着希望,每一镐下去,翻上来的是个大地瓜,几个人就高兴得不得了,虽然是满头大汗,但总是怀揣希望,几个筐装满后,就连挑再抬往家走。

一晃就十月下旬了,天已渐冷。这天放学前,班主任潘老师宣布一个通知:从明天起,全校停课四天,去陵宫前的苗圃数树苗,中午要带饭。同学们哗然了,随后就放学。

第二天早上,全校师生准时到达地点,在围好的简易棚子里,以班为单位,便开始干起活来。每班的门口,都堆得像小山似的大捆树苗,这是工人们刚从苗地里起出来的。同学们都相隔一米远坐着,工人师傅来指导学生怎样等分树苗,他拿三棵高矮不等的苗讲道:“够一尺的,或更长的算一等,不够一尺的算二等,半尺以下的算三等,每1oo棵为一捆,用小麻绳捆好就行了。”

同学们心领神会,开始干活。老师随时拽来大捆放到你的面前,同学们鸦雀无声,两只小手来回斟酌每一棵该放在哪堆上,忙活了一上午,总算悟出了技巧。

吃饭的时候到了,同学们都站了起来,原来屁股都坐麻了,纷纷拍打拍打,工人叔叔拎来一桶水,大家把手洗了洗,然后拿出饭盒,另一位叔叔拎来一大桶热气腾腾的白菜汤,同学们每人都舀了一饭盒,汤上面还漂着一层金色的油花,闻着就香,虽然有几个小小的蜜虫,但这全挡不住咕咕叫的肚子,同学们嗞嗞地喝着汤,嚼着各自带来的贴饼子,几位老师也和同学们一块儿吃着喝着。这时,赵得健大叫一声“蚂蚱!”大家全都看着他,只见他手中的小勺子上,刚刚捞出一只蚂蚱,“恶心死了,这汤我不喝了!”说着,端着饭盒出去倒了。

潘老师说:“死不了,广东人还专吃蚂蚱呢,油炸蚂蚱更香!”同学们都笑了,可看着自己喝了一半的汤,真是大倒胃口,喝也不是,不喝吧,还没吃完,大家是你瞅我,我看你。

“哎呀妈呀!蛇!”朱小芬大叫,她忽地站起来,扔掉了饭盒,同学们正寻思蚂蚱汤怎么喝呢?蛇又出来了,顺着她手指的地方,果然有条蛇,从树苗堆中爬向玉米杆围墙,眼看它顺着缝隙爬了出去,男生们连忙跑出去,抓起土坷垃就追,满地是翻起的土块,蛇跑不快,几下子就被土块砸住,然后拽起以巴在地上摔打,几下子就一动不动了。

“打死好,要不一会儿说不定又跑哪个班去啦!”潘老师说。整个一中午,就这样过去了。晚上收工前,潘老师拿本统计每个人一天的捆数,同学们都查好捆数,报出数来,老师一一记上,然后把数完捆好的全堆在本班门口,等待运走。

第二天早上,师生们准时到达工地,老师宣布了昨天数得最多的班级是六三二班,数得最快最多的同学是六三一班的周桂凤,数得最少的班级是六四一班,希望今天各班加油!

只见同学们都低着头,两只手不停地分拣,林业技术员挨班指导,直夸同学们的小手真灵巧,女孩数得更快更好。他边看边和老师们谈论着地理的植被和树种的分类。原来大家数的是落叶松树苗,是东北地区最主要的树种。还不到中午,老师又报出数得最多的个人和班级,同学们的干劲高涨,每个人都要争第一,小手动得更快了,每个人的前边都堆得像小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