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

笔趣小说>不知春树图片大全 > 第203頁(第1页)

第203頁(第1页)

另外一個重要的誕生契機便是對於中國古典書畫的愛好,在考慮去寫一部小說的最開始,我便希望這是一部將古典書畫的某些重要作品,異聞傳說能夠有所體現的小說,甚至把書畫作為推動情節的關鍵所在。如今回想起來,起碼在這一點上,這部書還是磕磕絆絆地實現了。北宋神宗時代已經過去九個半世紀,北宋書畫留存至今數量稀少而真假難辨。宋徽宗對書畫編撰整理復刻的巨大貢獻使得今人可以知曉曾經偉大的藝術家們留下了哪些珍貴的作品。根據《宣和畫譜》記載,郭熙的作品存有三十幅。然而郭熙年過八旬,身體強健,一生創作了幾百幅山水畫作品,流傳到宋徽宗時期已經十之去九。之所以生後遺作凋零,直接原因是因為哲宗對他的鄙夷,大肆毀壞丟棄其作。所記載的三十幅作品,應該都是經過鄧雍的保護而倖存下來的。但是奇怪的是,《宣和畫譜》的記錄當中並沒有提到《早春圖》這幅郭熙最有名的作品。如果光從這一點看,不是太奇怪了嗎?神宗欽點的作品,怎麼會不收錄在皇家畫冊名錄當中?對此後世的揣測是多種多樣的,但是並無定論。

數年前,當我學習北宋山水畫在中國繪畫藝術當中非凡的高度,同時在鄧椿的《畫繼》中了解到宋神宗和宋哲宗兩人對郭熙這個繪畫泰斗截然不同的喜好態度時,後來又從伊沛霞的《宋徽宗》傳記當中詳細地了解到這個悲劇君王的傳奇一生之時,這些撲朔迷離的史料讓我產生了一種不真實的戲劇感和藝術美感。我只覺得這些內容太有藝術再創作的空間了,或許在其他的史料中,很難再去找到一個繪畫和歷史契合得如此恰到好處的拐點,一幅畫可以左右君王乃至一個王朝的命運,一幅畫可以預言國家政的成敗,概括一個時代的風向,隨之掀起幾百年的反思和追問,然而真相至今未曾明朗,只隱蔽於雲霧山澤,乍暖還寒的絕色早春之中,透過泛黃的紙背和皴染的捲雲,衝破時間的障礙依然令人神往。

如今的小說動則百萬字,作者洋洋灑灑越寫越多,其中不乏為了充數沖更的贅述。作為耿直的急性子,向來對此類話癆小說不屑一顧。《繪春不知寒》創作之始,我試圖以一種迅簡潔的手法推動故事線的發展,我相信每一個初讀這部小說的讀者多半不會覺得這是一本拖沓累贅的讀物。起初的預計只是寫十萬字,隨著劇情的推進,故事變得越來越豐富,人物和線索不斷增容擴充,但是我依然本著最初的這個節奏和觀念,將它寫成一本不拖泥帶水的作品。我希望讀者可以去欣賞一本小說的情節結構之美,而非辭藻堆砌,對人物前後不一的過分塑造,或是漫長無用,插科打諢的對白。當然這樣做也會產生一些遺憾,比如為此我會捨棄許多動作場面的細緻描寫,捨棄一些次要人物的個性和背景塑造,捨棄創造詼諧笑點的空間,捨棄將它塑造成一本輕鬆而可讀性更高的讀物的契機。如果把這些都補上,那么小說的體量大概是現在的兩倍。

用虛構探討真相

史料與歷史人物的借鑑,在這本書中層出不窮。我一直比較著迷在歷史的縫隙當中拓寫或改寫真實人物和事件,亦或是創作虛構人物和情節的手法。它讓原本枯燥乏味的歷史衍生出無限的可能性。在創作《繪春不知寒》時,這個手法是情節和人物設計的基石。三代北宋君王自然不必說了,畫家如郭熙、張擇端、王希孟也都悉數小小客串,更有推動了這個《早春圖》迷局的背後小人物侍郎提舉官鄧雍,他與郭熙死前的見面雖然是虛構,但是對白卻借鑑自《畫繼》當中的描述,他在舊宅中發現郭熙舊畫以及向哲宗求畫的故事也都在歷史上有跡可循;又如左右了北宋後期命運起伏的王安石,他的那本《元豐冶謀遺事》是我杜撰,儘管真的很希望有這麼一本回憶錄可以記錄王安石在政坎坷道路上的心聲,不過其中他和神宗的一些對話也都是有史料原型。我力求能夠在撰寫虛擬情節的時候讓它更有時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支撐,讓這些情節變得合情合理,順勢而生。同樣,這樣做也是為了豐富讀者閱讀時的體驗和味,畢竟真假難辨原本就是懸疑的意所在。

所謂無巧不成書,小說中我特意將北宋熙寧到政和這幾十年發生的歷史大事件進行了一些篩選,讓小說里的諸多人物親身經歷這些里程碑事件,比如盧昭義雖然是個虛構的人物,但我想通過他這個永樂堡一役倖存者之口去還原這場戰爭的慘絕人寰。北宋史上並沒有鄭夔和齊嘯川這號人物,名將王韶也沒有這樣一個次子被割去舌頭死在武勝軍營之外,但是北宋和西夏的衝突卻是在當時這個時代暗潮湧動、愈演愈烈的。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就不一一枚舉。這本書表面上是在抽絲剝繭《早春圖》寶藏的線索,查找幕後黑手,而實則是在寫三代君王為舊兩黨所牽,在政前後無奈搖擺而產生的蝴蝶效應,無形中影響了許多朝臣和家族的命運。再拉遠一步去看,則是通過這幾十年間發生在朝野和江湖的帝位、黨派、盟主爭奪去映射出已是強弩之末的北宋社會,在盛世繁華下顯露的內憂外患,在淡墨淺洚的風雅下透出的縷縷寒意。

對於場景的設計和描寫,主要參考了《東京夢華錄》裡面的描述,我想這本書肯定是所有撰寫北宋為背景的歷史小說的寶典,因而這裡面關於開封城的地理地貌、建築的樣式、民間的習俗甚至是朝廷官員的架構等等,都試圖有理有據,為的是讓這部作品不至於空洞虛浮。若有愛好研究宋史的讀者發現其中不合理、不符合史料的地方,還望不吝賜教。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1t;)

&1t;: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