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里的楚女士,一脸的大惑不解,“他追求卓越?这个我真是没看出来啊!我就是觉得他是吃喝玩乐才积极,动手的事儿就能赖就赖!我就希望他做事情方面可以勤快一点!”
这位宝妈的反应,倒是不让李欣吃惊,因为根据《儿童成长心理学》(阿德勒着)所讲,这样有自卑情节的孩子,往往用着另类的方式去实现“追求卓越的心理体验”,于是也往往很难让人们认出来他的核心心理需求。
于是,李欣大概解释了一下自己所提到的心理研究的出处,然后又跟对方确认:“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其他情境下的表现,更清楚地看到他追求卓越的这个心理动力。比如,他要是出门玩耍的话,跑动起来时还有没有‘犯懒’的表现呢?”
楚女士开始回想,“这个倒真是,我们生活在农村,他凡是出去玩,出去跑的时候,是经常不觉得累的,还总跑在一群孩子的最前面,也不犯懒。”
“那这就很清楚了。如果是我,就试试跟孩子交流感受,商量把每天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看电视的时间,设定成孩子自我负责的时间,信任他可以在这个时间里独立完成一项自我负责的事情,并对他做的事多做鼓励,以满足他追求卓越的心理需求。
如果不顺利了,他可以找家长求助,家长还是要通过交流感受,来跟孩子商定改善的方式。”
楚女士面露难色,“我觉得如果把他看电视的时间,换成去做自我负责的事情,真的很难,那不得要家长陪吗?我们家长也没有这个精力啊。”
李欣:“我只是举个例子。具体怎么改善,是需要亲子双方都接受的,是需要你跟孩子,在交流感受的基础上,去具体商量的。”
“那要怎么和他交流他的感受呢?”
李欣:“如果是我,比如孩子在赖床,我就会说:‘我刚刚睡得好饱呀,早晨起来很精神,你呢?现在感觉睡好了没?还不起床,是因为没睡够?还是觉得起来没有好玩的事儿?还是觉得现在起床,你已经不是起床最早的了,就不想起了?今天早餐有某某好吃的,你不起等一下就吃不到了,你来不来?’……”
“然后就是我做坏人,说不能再赖床了,你已经晚了很多了……他爷爷奶奶都是这样的,也就只会说好听的,最后都是由着他,他看见有两个人都是帮他的,更是不会理会我了!”
李欣:“你如果省略了我上面举例的那些感受交流的句子,也没有等孩子回答给你他的感受,就直接说‘不能赖床了’,那你就是只关注了他赖床、做事懒惰的行为,并没有关注他的感受啊。调整一下关注点,行为只是一个方面,为什么会有这个行为?孩子的感受有没有表达的机会?你有没有去关注他的感受?”
楚女士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她留意到1个小时的时间快到了,就先道谢:“好的,谢谢老师。”
刚想再补充说明一些什么的李欣,这时也听到了自己设的闹钟响起,也只好回:“不客气,今天的咨询就先到这里了,希望我有回答到您的问题。”
二人互道再见后挂断了视频。李欣也很快做完了填写送咨询总结、做工作记录等收尾工作。
这个个案虽不复杂,却给了李欣一些新启:
一个人有追求卓越的心理动力,又产生了自卑情结,于是用一些挑战他人忍耐限度的行为来刷存在感,这似乎并不限于孩子,也会生在成年人身上。因为当事人不是用常见的“表现好”来满足自己追求卓越的心理需求的,于是就很容易让别人认不出来了。
比如,那些跟李欣以前有过良好交流,但却越来越少持续交流的朋友们,其实也可能,只是因为不愿意总待在“求助者”这样的一个角色中。因为,总是“助人者”才能满足人们追求卓越的心理需求。
这样去看的话,李欣要想跟自己的老顾客们活跃交流气氛,是不是,可以做一些“恰当求助顾客”的活动?比如做主题投票,请大家帮忙投票?这个投票主题,还可以选大家最近最关心、最有表达热情的话题?
一念至此,李欣突然对公众号的推文有了新的期待——公众号本就可以起投票的!
但又想到,做这样的推文,就要跟丁宏沟通,那她就要先去完成对方提出的那项工作:育儿课的后续配合——而且以她现在对丁宏、袁赫的理解,自己即便全力配合,也还是会被他们不满。
再盘点一下,暑假期间,李欣还要带娃们去趟海边玩玩,回来后又要准备芝芝的1年级入学和兰兰的幼儿园小班入学,这些,不禁让她又没了勇气去主动推进。唉,好烦啊,凡要做点什么,就得先考虑能不能满足别人的要求,一旦对方总在挑刺,就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累了,毁灭吧……”李欣不禁念起了这句台词。她想起2月份看《疯狂外星人》这部电影时,自己还嘲笑电影里狼狈不堪的黄渤、沈腾,现在就觉得更加好笑。
这时芝芝跑来敲书房的门了,她清脆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妈妈,你工作完成了没?爸爸说我们玩一回4人局的卡卡城,就差你了,你快点来呀!”
兰兰奶声奶气的声音也响起来:“妈妈快来,你要什么颜色的小木头人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