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小说

笔趣小说>孙子兵法免费阅读 > 第十一篇 九地篇(第1页)

第十一篇 九地篇(第1页)

原著载文】

孙子曰:

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泛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者,为散地;入人之地不深者,为轻地;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泛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泛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而整将来,待之若何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诸、刿之勇也。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而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如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

九地之变,屈伸之力,人情之理,不可不察也。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彻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交地吾将固其结,衢地吾将谨其恃,重地吾将继其食,泛地吾将进其途,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

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一不知,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则其城可拔,其国可隳。

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故为兵之事,在顺详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是谓巧能成事。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践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白话精读】

善于带兵打仗的人,九种地域一定要非常了解。一是,在本国的疆土内作战,此时的区域称为“散地”;二是,进入了别国的境内,但是没有深入进去的地域,称为“轻地”;三是,无论交战双方哪一方占领下来都会处于优势地位的地域,称为“争地”;四是,交战双方都可以派兵前往的地域,称为“交地”;五是,几个国家交界的地域,称为“衢地”;六是,深入敌国,靠近敌国很多城池的地域,称为“重地”;七是,山林、大河、沼泽等难以通过的地域,称为“圮地”;八是,进去是道路狭窄,退回时道路又非常弯曲,容易被伏击的地域,称为“围地”;九是,只能奋力抵抗,不然就会全军覆没的地域,称为“死地”。善于打仗的人,无论进入以上哪一种地域都要根据地形和军情的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如此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经典战例】

唐帅李愬剿叛贼

唐朝官员吴元济起兵造反,关键时刻唐朝统治者任命李愬为军队统帅。到底李愬能否平定叛乱呢?吴元济的命运又将如何呢?请看下文。

唐朝自安史之乱以后,国力开始衰落,各个地区的藩镇割据势力越来越强大。唐朝统治者为了维护统一,巩固中央的权力,开始对这些藩镇下手。公元814年(元和九年),淮西节度使(中国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吴少阳病逝,随后,吴少阳的儿子吴元济接替了他的职务,占据着申州、光州、蔡州三个地区,起兵造反。之后,吴元济派兵攻占了舞阳(今河南舞阳东部地区)和襄城等地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率兵来到了洛阳附近,唐宪宗多次派兵前去围剿,都无法打败吴元济,吴元济更加猖狂。唐宪宗接连遭到兵败,多次更换主帅,最后派李愬率兵讨伐蔡州的吴元济。随后,李愬到唐州上任。他发现这里的士兵接连遭到失败后,士气非常低落,都很害怕打仗,里面还可能会有吴元济派来的奸细。于是,他故意对外宣称:“皇上知道我生性懦弱,能够忍受欺辱,所以才派我来。李愬我是个文官,根本不懂打仗,我来的目的是要让你们休养生息。”随后,李愬没有进行军事训练,也不提讨伐吴元济的事。吴元济得到消息之后,更加猖狂得意,根本就没有将李愬放在眼里。其实,吴元济根本就想错了。

话说,李愬乃是将门之后。他父亲是唐德宗时期的名将李晟。李愬年轻时就跟着父亲在军中,所以对带兵打仗的事,他非常在行。李愬之所以放出那个消息,主要是为了麻痹吴元济,然后利用剩下来的时间去安抚和收买当地的将士。此后,他对手下的将士都十分照顾,士兵有病他还亲自去探望;士兵家中有困难,他主动帮助解决。对于抓到的奸细,李愬不但没有杀他们反而给他们发路费,让他们离开。这些奸细为了报答李愬的恩德,还将吴元济军队的实情告诉李愬。慢慢地,李愬在这些将士们心中的威望越来越高。不久,朝廷调了两千精锐的骑兵部队过来,李愬便开始训练军队。他不但懂得军事训练,而且对士兵的要求也非常严格。从此,全军上下面貌一新。经过一段日子的训练,李愬觉得这支军队无论在士气上还是在作战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于是他向朝廷请示出战。

且说,文城栅坐落在蔡州和唐州之间,是吴元济的西大门,易守难攻,有几千精锐部队守着。针对这一情况,李愬暂时不去攻打此地,而是派兵去扫荡文城栅周围的据点。不久,李愬便活捉了吴元济的将领丁士良。李愬没有杀丁士良,反而将他留在身边,官复原职。丁士良十分感激李愬,便向李愬说出来了攻打文城栅的计策。他说:“镇守文城栅的主将吴秀琳拥有几千士兵,但是此人根本没有什么才能,又胆小怕事,完全靠军师陈光洽出谋划策。只要捉住了陈光洽,吴秀琳就会投降。而陈光洽这个人非常自负,喜欢单打独斗。”于是,依照丁士良的计策,李愬派人将陈光洽引诱出城,然后将其生擒。此后不久,李愬押着陈光洽来到了文城栅,吴秀琳果然就投降了。吴秀琳投降之后,李愬同样没有杀他,也是让他官复原职,留守在文城栅。同时,李愬见到吴秀琳的手下李宪非常英勇,便将李宪留在身边重用。此后,李愬向吴秀琳请教攻下蔡州城的计策。吴秀琳立即说:“您如果要攻下蔡州城,就一定需要李祐。”这个李祐是蔡州人,吴元济手下的将领,驻守在兴桥栅,有勇有谋。随后,李愬准备生擒李祐。有一天,他得到消息说李祐正率领士兵收割庄稼,便派人去设下埋伏,成功地捉到了李祐。李祐在李愬的劝说之下,决定投降,成为了李愬的谋士,两人共同商讨攻打蔡州的计划。但此时,营中群情激奋,将士们想杀死李祐,为以前死去的将士报仇。李愬无可奈何,只能暗中跟李祐商量,将他送往京师交给唐宪宗发落,而其实李愬早就秘密派人送信给唐宪宗,极力要求重用李祐。不久,唐宪宗下令放回李祐,让他回到李愬身边效力。李祐回来之后更加感激李愬的活命之恩,全心全意准备攻打蔡州。

公元817年9月,李愬率兵进攻吴房(今河南遂平地区)。吴房在蔡州和文城栅之间。李愬出兵那天乃是“往亡日”(不吉利的日子),不适合出行。军中的将士都劝李愬不要在这天出战,李愬大笑道:“我故意选在这一天,敌军以为我们不会攻打,会放松警惕,那样获胜的把握会更大。”于是,李愬率军迅速出击,猛烈攻击吴房。结果,敌军果然放松了警惕,被一举击败,死了几千人。残存的敌军退守到城中,不敢再出来。李愬想将城中敌军引出来,便即刻下令撤军,敌方将领孙献忠果然率领几百骑兵来追击。此时,李愬率军调头迎击,斩杀了孙献忠,又即刻下令退回文城栅。将士们非常不解,便问李愬为什么不乘机攻下吴房。李愬说:“攻下吴房非常容易,但到时候吴房的守军退回了蔡州,那蔡州就更加难攻打了。”同年的十月,李祐对李愬说:“吴元济的大军现在都在洄曲等地驻守,而蔡州城兵力空虚,我们可以趁着这大雪天气,攻下蔡州城。”李愬笑着说:“我的想法也是这样。”这年的十一月,大雪纷飞,李愬的军营中一片忙碌,准备攻打蔡州。他命李祐等人率三千人为先锋,李进城率三千人作为后备军,自己率三千人为中军,冒着风雪天气,直奔蔡州城。风雪天气使得行军十分困难,不少士兵在途中摔下山谷,丢了性命。众将领开始向李愬抱怨,说不要中了李祐的奸计。但是李愬一向都非常严格,士兵不敢违抗军令,继续艰难地向前走。大军走了一夜,到达了离岩城。李愬下令说:“蔡州城就在前面不远处,军队保持安静,违令者斩!”士兵一下子安静下来,但是战马却不断发出声音。李愬见城外有很多鹅,便让人去赶鹅,用鹅叫声来掩盖战马发出的声音。此时,蔡州城上的守军只听到鹅叫声,并没有在意。李愬率大军来到城下,下令士兵翻过城墙,杀了城上的哨兵。随后,城门被打开了,大军全部进入。天亮时,蔡州城内一片安静,但是吴元济的宅子外面已经被李愬的军队包围了起来。吴元济还在宅子内没睡醒。不久,吴元济才知道自己被包围了。吴元济无可奈何,只能等待手下将领董重质率军前来营救。但是,李愬很快找来了董重质的家属,并让董重质的儿子写信劝他投降。董重质知道亲人还活着,便来到李愬跟前投降了。吴元济见最后的希望都没有,放声大哭,不得不投降。最后,吴元济被押上京城,斩首示众。李愬成功剿灭了吴元济,这对其他割据势力的影响很大。此后,其他藩镇纷纷表示归顺朝廷,不敢放肆。从李愬攻打蔡州城这一战可以看出,李愬对孙子所说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法则是非常熟悉的,如速战速决、避实击虚等等。此外,最关键的是,李愬懂得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些行军打仗的法则跟地理环境结合起来。

韩世忠以寡敌众抗金兵

南宋末期,金朝准备对宋朝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但是宋高宗却深信金兵不会南下。关键时刻,宋朝大将韩世忠挺身而出。到底韩世忠能否击败金兵呢?请看下文。

话说,公元1129年,宋高宗被南下的金兵吓破了胆,根本不敢抵抗,还派人送去降书说,这天下的疆土都是大金国的,金国的统治者不必挥军南下。这份降书送到了金朝统治者那里根本没有起到作用,金兵觉得南宋朝廷懦弱,便大举进攻南宋。宋高宗赵构被金兵从杭州逼到了赵州(今浙江绍兴地区),后来又逼到了明州(今浙江宁波),最后,金兵在南宋国境内大肆抢夺,然后带着金银珠宝撤退。此时,南宋大将韩世忠和他的夫人梁红玉已经率兵在焦山寺等候,准备伏击金兵。韩世忠判断金兵必定会在沿途的龙王庙视察地形,于是派部下苏德率两百人在龙王庙里面埋伏,又派一百多人在庙外的江边埋伏。韩世忠对那些伏兵说:“听到战鼓声之后,江边的伏兵先冲上去切断敌人的退路,然后庙中的伏兵再冲出来,内外夹攻。”不久,真的有五名金兵往龙王庙这边过来。但是,江边的伏兵还没有冲上来,庙里的先冲了出来,结果导致韩世忠只捉到了两个金兵,另外三个逃走了。韩世忠在审问那两个俘虏时,才发现逃走的那三个人里面有一个是金兵的主帅金兀术。金兀术吓得脸色发青,逃回了军营,心中十分恼火,立刻派人去给韩世忠下战书。随后,两军在江中决战,大战了十几个回合之后,金兵挡不住宋军的进攻,被打得落花流水。金兀术吃了败仗之后,对韩世忠另眼相看,心里有点害怕。因为金兵抢了太多东西,带在身边,不方便作战,所以金兀术无心恋战,想早日逃回去。但是,因为韩世忠在对岸守着,金兀术一时间过不了江,只能沿着江向西前进。韩世忠率军队在对岸一边跟着金兵一边与之交战。最后,两军来到了黄天荡这个地方。最后,金兵被困在了一个港湾里面出不来。就这样,金兀术被围困了二十多天后,派人向韩世忠求和,并说可以将财物分一部分给他,这遭到了韩世忠的拒绝。随后,金兀术有一个部下对他说:“黄天荡的南部有一个旧河道,江水上涨时可以通航,挖一条沟渠就可以到达秦淮河。”于是,金兀术连夜命人挖出一条十里的沟渠,逃了出去,来到了建康(今南京地区)。随后金兀术得知部下托云已到了真州,准备迎接他过江。所以,金兀术又率军返回黄天荡。如此一来,韩世忠便在江中,与南岸的金兀术和北岸的托云对峙。之后,韩世忠命人造出了长长的铁链,在铁链的一头装上铁钩,交给那些力气非常大的士兵使用。正当金兀术领着军船来进攻时,韩世忠命两路人马绕到了金兵的后面,而前面的士兵则用铁钩钩住敌船,只要宋军士兵一拉铁链,金兀术的船便翻掉。因为损失太大了,金兵没法渡江。

话说,金兀术抢劫了那么多财物,走陆路实在太耗费时间了,必须走水路。但韩世忠挡在了前面,他根本过不了江。于是,他再次劝韩世忠投降。这次他准备约韩世忠见面,当面说清楚。到了谈判那天,韩世忠只带了两名护卫去,而金兀术则带了一大帮人马过来。金兀术一见面,直接就让韩世忠投降,并对他说,金兵有十万人,而宋军现在只有八千多人,只要韩世忠投降就可享受高官厚禄。韩世忠顿时火冒三丈,拿起弓箭就要射杀金兀术,金兀术吓得赶紧逃跑。此时,金兀术非常沮丧,他已经被韩世忠围困四十八天了。最后,他放出消息,如果有人能帮助自己渡河,便重重有赏。后来,当地真的有个人来给金兀术献计。那个人让金兀术在船里装土,把帆布卸下来,再把船板拆下来当做划桨,如此一来既可以减轻船的重量,又可以防火,等到没风的时候再进攻,起风时不要动。因为韩世忠的船比较大,没有风就无法行驶;而改装后的金兵的船非常轻巧,可以自由行驶。此时再趁机用火箭往韩世忠船上射,那样就可以击败宋军。金兀术听了这个计策之后,十分满意,下令士兵马上改造战船。

过了一段时间,江上果然没有风了,金兀术便准备渡江。韩世忠迎面攻击金兵,但此时经过改造的金兵战船非常灵活。而宋军的船是大帆船,船上不仅有各种各样的武器,还有马,非常沉重,再加上没有风,几乎没办法行驶。而此时,宋军的铁钩也没有用了,因为金兵的船没有夹板,根本就钩不住。金兀术见时机到了,立即命那些擅长射箭的士兵朝韩世忠的战船射出火箭。大船瞬间起火,江上立刻成了一片火海。宋军士兵有的被烧死,有的掉下江淹死,惨叫声不绝于耳。着火的船只随着江水向下游漂去,浓烟滚滚。就这样,金兵乘机渡河,摆脱了韩世忠的围堵。韩世忠无奈之下退回了镇江。此战韩世忠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以八千多的兵力阻挡十万金兵长达四十八天之久,也算是英雄了得。综观这次战斗,韩世忠在此前的一些部署还是非常有智慧的,他懂得利用江上的死水港将金兵困住,还根据敌情制造出铁链、铁钩击败了金兵,但是在战争的最后阶段,韩世忠麻痹大意,缺少对敌情的观察,所以尝到了兵败的苦果。而金兀术,起初误入了死水港,但是懂得及时利用地形,通过一个废弃的河道逃出险境,并且在战争的最后阶段依照高人的指点,根据江面上的天气情况及船只的特点进行改造,发动进攻,这些也都非常有眼光。

宋夏好水川之战

这场惨烈的战争在宋朝与西夏之间展开。身为宋朝附属国的西夏为何要反叛呢?而宋军能否抵挡得住骁勇善战的西夏军队?请听下文细细说来。

西夏王朝是少数民族羌族党项人建立的一个封建王朝。自汉朝以来,党项人一直在今天的甘肃、青海和四川等区域活动,过着游牧生活。唐王朝刚建立之时,西夏王朝的统治者归顺了唐朝,之后又归顺了宋朝。此时,西夏的国君是李德明,李德明有个儿子叫李元昊。李元昊性格非常坚毅,武艺高强还精通汉文。话说李元昊十三岁的时候,李德明派人到宋朝境内做生意,用马和羊换取茶叶、丝绸等物品。李元昊见到了便说:“父亲,西夏是靠马和羊来立国的,您现在为何要将这么重要的东西去跟宋人换这些没用的东西。这样只会助长西夏人的惰性,到时候马和羊变少了,我们就危险了。”李德明只是笑笑,没有说什么。那么,李德明到底在想什么呢?

公元1028年,李元昊二十四岁,李德明派他率兵去攻打回纥(少数民族)的甘州(今甘肃张掖县地区)。李元昊作战十分英勇,成功地攻下了甘州。李德明很欣赏李元昊的才能,便立他为太子。李元昊当上太子后,多次劝李德明改变对宋朝的态度,不向宋朝进贡,并认为宋朝统治者给的赏赐,只有他们能得到,而西夏部落的其他成员并没有得到;如果发动战争大家都能从中获得好处。李德明听完后说:“西夏百姓三十多年来的幸福生活,都是宋朝给的,我们不能忘恩负义,况且我现在也不想再打仗了。”李元昊说:“英雄生来就是为了称霸,怎么可以满足现状。”此时,李德明也只是笑笑,没说什么。四年之后,李德明病逝,二十八岁的李元昊继位。李元昊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做了一系列的改革,使西夏国越来越强大,为他日后的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1034年,李元昊开始发动对宋朝的战争,先后攻下了吐蕃、回纥,将整个河西走廊都纳入了西夏的版图。五年之后,李元昊派人传信给宋朝统治者,说自己受到各个部族的爱戴,被拥为帝,建立了大夏国。宋朝统治者对李元昊的做法相当不满,但是宋朝已经多年没有经历过战争,武将对带兵打仗已经生疏了,甚至连兵器都生锈,不能用了。此时,宋仁宗和文武大臣都非常惊慌,没有一个人有办法对付李元昊。随后,宋仁宗只能下令中断与西夏的边境贸易,并在边境上贴出告示:如果谁能斩杀李元昊便封他做高官。宋仁宗的这一决定,让李元昊非常恼火。他此时已下定决心要向宋朝开战了。随后,李元昊在边境发动了很多战争,并且接连取胜,宋朝的西北部边境不得安宁。在众多的战争当中,好水川之战是其中一场著名的战争。到底在好水川这个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呢?

话说,公元1040年2月,李元昊率主力部队,对宋朝发动了突然袭击,围攻延州。宋朝大将刘平率军前去支援,但是在三川口不幸陷入了夏军的包围之中,全军覆没。紧接着,李元昊在宋、夏两国的边境上连续展开攻击,宋军根本无法阻挡,连战连败。此时,边关的形势非常危急,宋仁宗分别命韩琦和范仲淹率兵前去抵抗李元昊的进攻。韩琦的作战思想是以攻为守,而范仲淹则是以守为攻。第二年的二月,李元昊准备率军攻打怀远城(今甘肃平凉县北部地区)。韩琦得到消息之后,立即调集了两千士兵,再召集当地的八千勇士,进行战争的部署。他命任福为主帅,埋伏在附近险要的地区,等到敌人撤退的时候再进行攻击。任福乃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将军,曾经多次在战争中深入敌后,立下无数战功。话说李元昊率军靠近怀远城南部时,与任福安排在张家堡的军队相遇,任福得到消息后立即丢掉那些重武器,率领精锐骑兵几千人直杀到前线,攻击夏军的先锋部队。李元昊命先锋部队假装战败,丢掉战备物资,慌乱逃跑,引诱任福率兵来追。结果,任福果然中计,他求胜心切,立即率兵追击李元昊。等到那天傍晚时分,任福率军追到了好水川(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地区),马匹和士兵此时都已经相当疲惫,他只好下令在好水川扎营。任福哪里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了李元昊的包围圈中。随后,任福率军连续追击了李元昊三天,因为缺少粮草,便沿着好水川继续向西边前进。走着走着,任福的一个部下在路旁边发现了几个密封的盒子,里面有声音。任福走过去,命令士兵把盒子打开,结果一大群白鸽飞了出来,并且每个鸽子的脚上都绑有会发出声音的哨子。哨子声十分响亮清脆,很远的地方都可以听到。此时,宋军上上下下都在看鸽子,对即将到来的危险,浑然不知。这是怎么回事呢?

哨子一边响,一早就潜伏在周围的夏军一边寻着声音包围过来。他们依照鸽子飞出的位置,判断宋军的位置。等到任福发现有危险时,已经太晚了。任福立刻下令军队准备战斗,但是还没等宋军摆出阵型,四周就已尘土飞扬,密密麻麻的夏从各个方向冲了过来,杀声震天,宋军士兵顿时乱了阵脚。任福见大事不妙便下令军队靠拢,一边战斗一边向山坡高处撤退,企图抢到制高点。但是任福一抬头,李元昊竟然老早就站在山顶上挥舞着大旗。宋军看着李元昊挥舞大旗,不知他要做什么。不一会,山的两边又冲出了无数的夏军。这两边的夏军像洪水一样,猛冲向宋军。此时,宋军已无路可退,只能等着被杀。不一会,漫山遍野都是宋军士兵的尸体。任福率领残军奋力突围,任福的儿子及许多部将都战死了。在与夏军拼杀之时,任福身上中了十多枝箭,仍然坚持作战。他的部下劝他撤退,但是任福却说:“我是宋朝的大将,今日兵败,没脸再回去了。”随后,任福带伤继续冲杀,战马倒地,他就换马再战,最后死在了战场上。好水川之战,宋军几十员大将和一万多名士兵全部阵亡。宋军战败的消息传到了朝廷,宋仁宗雷霆大怒,将韩琦和范仲淹降职调任。此后,宋朝对西夏采取坚守不战的政策,派四十万大军守在了边境地区,并修筑了很多堡垒和城寨。而李元昊在此后的战争中,虽然以取胜居多,但是最终也无法攻入宋朝境内。因为持续的战争,严重破坏了老百姓的安定生活,造成了大量的人员死亡,西夏人渐渐产生了厌战的情绪,同时西夏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矛盾。与此同时,西夏的盟国,辽国不希望看到西夏那么强大,也不愿意再帮助西夏。李元昊无奈之下只能跟宋朝订下和约,结束了这场战争。回看好水川之战,宋军全军覆没,完全是因为任福太过草率。他不应该在没有搞清楚敌情时就率大军追击李元昊,并且一追就追了三天,更不应该忽视大军所处的地理环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